查看完整版本: [-- 粤西房氏源流考究 --]

房氏文化、房氏网、中华房氏网、天下无二房、房氏宗亲网、房氏、房姓 -> 源流、辈份集 -> 粤西房氏源流考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admin 2012-04-16 19:45

粤西房氏源流考究

粤西房氏源流考究
                                    -------房小保整理提供

建网12周年,一直服务于房氏网,为房氏网收集各方资料,惭愧的是自家资料收集不足够,现时为房氏源流一书出版提供相关信息,本着个人收集,相关同宗提供为基础,总结此源流,并仅抛砖引玉,供后人研究提供便利,如有错误,恳请斧正。
粤西为南蛮之地,大多数为山区,随着改革开放,现时发展总体良好,粤西主要是指湛江、阳江、茂名、云浮 四市。
粤西房氏分布情况
湛江
廉江市良垌镇香木径村约600人(已经建立联络)
廉江市良垌镇火烧山村(现改为姓房村)   300
廉江市新华镇禾仓村     100
寮晒村
高楼村


徐闻县 (悉问少数几户,具体有待考证)

遂溪县

遂城镇横岭村委会屋仔洋村(800)(已经建立联络)

吴川市梅录 振民等(少数几户,由化州迁去约200多年已经建立联络
阳江(阳春阳东各有少数,已经建立联络)
云浮(新兴、郁南一带,皆为客家,约600人)
茂名
茂港区(400人)
电白水东港附近后坑村(十几户人家,已经建立联络)
化州
化州市笪桥镇旺林村(分大村、村仔约800人)已经建立联络)
笪桥镇珠砂大汉村(约350人)已经建立联络)
笪桥镇珠砂桃湖村(约600人)已经建立联络)

迁徙过程
云浮一支没建立直接联络,只从好友及云浮方面朋友口传,不能身体力行而致考察。
湛江、阳江几支均为茂名化州笪桥镇旺林村一支迁出,并有少数迁致广西北流、钦州等地。
化州房氏由始公考讳名房安简原配余氏(时间无法考察,按谱可考察约为1500年间),始祖余氏祖婆於[福建省福州府浦田县]带二子维宗维祖兄南下,途经南雄珠矶巷,一路逃避当时流行鼠疫而南下到位于广东省高州府石龙(今化州市)笪桥镇旺林村。
祖在旺林开基、维宗在良垌镇香木径村开基,从而一分为二支。
分支过程为旺林村—>大汉村/桃胡村—>北海钦州等(主要为茂名地区包含吴川)
香木径村—>火烧山村/禾仓村/遂溪/(湛江海南地区)

堂号:滑石堂,滑石堂为房氏一族从福建迁来开基后立的房氏香火堂号,后升座进吉,发展而来.房氏香火鼎盛,传承闽南客家风俗信仰,后续周边村民见其香火鼎盛,参拜其神威,我族神威显圣,神佑八方。(注:康元帅大神神像凿有房门香火字样,余氏祖婆落脚之时,为表不忘祖风,特将落脚之点榕树头作为香火堂设立祭拜)现为化州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笪桥镇石板村后山),已经修建成庙宇,里面纪录大量抗战时期庙堂作为根据地,迎接解放的大量资料和图片,同时也纪录了一些房家革命烈士。


现有家谱
大汉村一谱由房耀南(爷)收藏旧谱,手写版(于1935年抄录,后虫蛀,1988年再由房耀南凭记忆整理而成,2000年由房小保录入电脑,然发表于网上家谱交流专区)http://bbs.fang.org.cn/read.php?tid=48
香木径村一谱由房艺章提供复印本,由本人扫描上传网站bbs.fang.org.cn/read.php?tid=9984

房氏文化
化州本地文化较为丰富,乡村民风淳朴,期间民俗节日也比较讲究,
年例
年例为一大特色(年例已变成粤西人年末的狂欢节,是庆祝一年辛苦丰收,联络感情的节日。年例大概流程。粤西人常说睇年例吃年例,而现在在粤西城市中,一般的年例都以吃为主,更多的习俗在农村还保留着,所以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还是要深入农村中。)
香木径村年例为正月初二,期间将举行舞狮、拜年、聚餐、游神等文化活动。
大汉村年例这正月十四:期间将举行舞狮、拜年、聚餐、游神等文化活动。
桃胡村年例这正月十四和正月十五:期间将举行舞狮、拜年、聚餐、游神等文化活动。
旺林村年例这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期间将举行舞狮、拜年、聚餐、游神等文化活动。
出灯
正月十一为出灯:出灯出丁谐音,即添丁。出灯是男孩子的专利,在南方,特别在南方的乡下,每年正月十一,村中新生男孩出灯,此日,大宴亲朋戚友。期间习俗较为讲究,如等神、香火堂、灯堂、等灯等一连串较为热闹活动,有机会可客串感受。

做社
农家祭祀社神的活动称“做社”,有春社、夏社、秋社、冬社、福社五种。目的是酬谢社神,祈求丰收(秋社还兼有求免瘟疫之意)。规模有大小、皆由本村村民合伙,按户头平分,每社由社头牵头,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等

其它活动各有差异,不一一细举,如有出版房氏文化地区习俗再作整理收集。

房氏名人:化州一支名人名事暂不作整理

寻根问祖
多年来,深受家族团结友爱感染,从小对研究源流感兴趣,并受族人之托,有机会为寻根问祖提供更多的资料,相聚于一堂,其乐融融。近年来托友人,以及相关宗亲取证,深知浦田一带已没房姓居住,此路必艰辛。但有感于近年来网络时代,资料共享,房氏族人都热心互助,必有机会为此而圆梦。

粤西房氏宗亲文化联谊会(筹)
据各村负责反映,由德高望重族人牵头,成立粤西房氏宗亲理事会,各种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现时商议,将在年内选择成熟时机成立粤西房氏宗亲联谊会,服务于当地房氏宗亲、为当地宗亲各种事项进行开展,包括未来修葺祖墓、建立祠堂、奖学奖教、培育优秀杰出人才等。




房明毓 2012-04-16 21:54
小宝辛苦,收集、整理的资料很好,将作为《广东房姓源流考》的一部分。

房炳林 2012-04-17 11:59
不错,有家谱就是好啊!能说得清来龙去脉,羡慕ing,还在努力求证中.........

房恒贵 2012-05-16 22:34
小保辛苦了!

个人认为,《房氏源流》一书,比将来要组织修的《房氏统谱》更具有普世价值,以目前情况看,也是最现实的房氏文化传播工具-----可作为 房氏子孙的家史和传统文化读本。

请大家继续努力。并请大家推荐或自荐担任所在地区或所属分支“房氏源流”类资料的收集、整理人。 月底前正式组建“《房氏源流》编纂委员会”,以全力推动此项有意义的工作。

房红丽 2012-05-23 15:24
好久没来看望大家了。辛苦了!谢谢!

房国明 2012-06-04 18:01
我会好好学习,尽快落实天津事宜!

房辉军 2015-04-13 13:11
大家幸苦了        [attachment=25090][attachment=25090][attachment=25090][attachment=25090][attachment=25090][attachment=25090][attachment=25090][attachment=25090]

admin 2016-04-13 11:29
申四都,城西三十里,內有小村二十五,曰旺埇七里,曰鶴垌,曰石狗塘,曰荔枝田,曰黃埇大嶺,曰十里,曰文子山,曰大塘,曰竹子塘,曰白藤根,曰山雞朗(左土右朗),曰黃泥塘,曰婆墟,曰石碑,曰籬垌,曰北利,曰石版,曰姚村,曰七白,曰阬尾,曰平山,曰白石,曰山腳,曰蓝埇,曰觀山,有笪橋墟、石版墟,西界石城縣。

admin 2016-04-13 11:30
首部介绍广东化州的《化州图说》网络版发表
刘付國仙序

   整理起源

  《化州圖說》此書源自《廣東圖說》化州卷,書中多為堪輿山地水流,州治分野等,其考察之細,論述之詳,甚為可貴。考察網上,介紹我化州历史的甚之為少,雖有《化州志》的PDF電子書(《化州志》最初就我从别处得之,传于网上的),但考其pdf電子書為古本書籍,我等後輩多不能識其書,辩其句讀,閱讀困難,這個影響了我們了解化州的歷史文化。因此,爲了弘揚我們化州歷史文化,供大家研究考察我們的化州歷史演變,州治分野,山地水流,各村分佈,以及官職兵防的设置等,特將書中的化州卷提取出來,用於電子文本化。因為此卷不多,所以易於整理,書雖是短小,卻是精簡,利於傳播研究之用。所以,重新整理此書就成了我目標。此書的整理花費了我大量的心血,但是可能仍然多有錯誤之處,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多多指出問題所在,國仙在此多謝了。

校對過程

一、體例

此書虽為重新整理,但我仍尊其旧,使用州志體例。本編使用正体字(即繁体字),句读方面,我只是初分而已,可能句读会有差错,望大家在研读过程中不吝赐教,指出错误的地方,国仙在此谢了。

二、標注

电脑没有其字的我就用括號()括出,并在括號里标明其字。原書的注解是用小字標在原文之下的,我用【】來標注原文注解。

三、校對

校對所引用的書籍有:化州志、漢書、後漢書、舊唐書、新唐書、隋史、宋史、明史、等,有些我已經標明在文中。原書的鄉都行文格式多有亂串之處,我據《化州志》的行文格式來校對改正。原書所缺的星野分佈我根據漢書、明史補入。整理此書,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雖然可能還是不完善,但也算的是完整的了。

四、標題

原書沒有星野、歷史沿革、形勢山川、水流分布、鄉都、職官兵防等標題,這是我爲了方便大家閱讀所添加的。



       癸巳年八月二十九日

    刘付國仙写于广州三元里出租屋電腦前
    


                              《化州图说》



【星野分佈】

(原書沒有星野分佈,以下是我根據漢書、明史補上)

漢書曰,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止、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漢高涼即今化州,合浦所屬。(原文用小字加在原文下的,古文書籍如此,望大家識之,下同)國仙注】

明史曰,雷州、琼州二府,崖、儋、萬三州,高州府,化州,廣西布政司所属梧州府之苍梧、藤、岑溪、容四縣,皆牛、女分。




【歷史沿革考】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桓合。屬交州。縣五,徐聞、高涼、合浦、臨允、朱盧。



桓帝立高興郡,靈帝改為高涼郡地。

劉宋

分置羅州縣,高涼又有石門、廣化、長度、宋康四縣。



置羅州又分置石龍縣,大業初,州廢,惟存石龍縣。



高涼郡,梁置高州。統縣九,高涼、連江、電白、杜原、海安、陽春、石龍【今化州地】、吳川【今吳川地】、茂名【今茂名地】



武德五年,於縣置羅州,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一縣(據舊唐書,新唐書無吳川,而化州志則與舊唐書同)。六年,移羅州於石城縣,於舊所置南石州,割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屬南石州。天寶元年,改羅州為招義郡。乾元元年,復為羅州。貞觀九年,改南石州為辯州,省慈廉、羅肥二縣。天寶元年改陵水郡,乾元初復曰辯州,天祐元年,辯州改為勳州。乾封三年,羅辯置入禺州。大歷八年,龍化、南河置入順州(據新唐書,國仙)。



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曰化州,名化州之始。領縣二,石龍、吳川。開寶五年,省陵、羅,入石龍。廢羅州,以吳川來屬之。



立化州路,至元十五年,立化州路安撫司。十七年,改化州路總管府,領縣三:石龍、吳川、石城。



洪武元年改化州路为化州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石龍縣省入。九年又降為縣屬高州,十四年五月復曰化州,今因之。



屬高州府,高州府領州一、縣五。州即化州,縣為茂名、信宜、電白、吳川、石城。【清朝原書沒有,此是我據清史稿補上。國仙注】



【疆里】

(下據化州志)

    化州舊領吳川石城二縣而隸於高州府,編戶二十三里,境域南北長而東西短。東起茂名,西起石城、吳川之石門河,與雷州之遂溪接壤,西北盡石之西,與廉州分界,北起廣西陸川博白二縣,南起吳川之芷芋口,本州實環疆五百里,廣九十里,袤二百三十里。
    東至高州府茂名縣城九十里,至茂名南盛分界三十里。
    西至石城縣城一百一十五里,至新安塘下石城分界七十里。
    西北為石城陸川分界。【按舊志謂,西北為石城博白地,實隔陸川惟羅尾山與博白界近,而相去二十里有餘。謂西北為陸川石城界則可,謂博白界則誤,今改正】
    南至吳川縣城九十里,至南巢塘分界三十五里。
    北至廣西欎林州北流縣城三百六十里,至寶墟上分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吳川縣塘掇墟六十里
    西北至廣西欎林州陸川縣城二百五十里,至陸川縣清湖墟分界一百六十里。
    東大路由電白縣三橋至省城一千三百里,至京師水陸八千六百四十七里。



【形勢山川】

瓦窰山,在城東二十里,西為短水汛。

龍母山,在城東南隅新築外城,跨其上有礟臺三,中曰龍母礟臺,左曰東礟臺,右曰西礟臺山,麓有天后宮。

南山嶺,城東南二十里,南為旺嶺

高盧大嶺,城東南三十里,東界茂名縣

寶山在城南隅城,跨其上,山下有賴家園產橘

石龜山,城南二十里,山多白石,有大石其紋如龜,扣之有聲故名。

石窰嶺,城西南一里,一名南關嶺,上有靖安礟臺

黃姜嶺,城西南二十五里,南為茅山,南界吳川縣

石牛嶺,城西二裡,有宋范祖禹墓。【石牛嶺,即今化州市河西獅子嶺南麓。據州志載,宋·元符元年,戊寅秋七月(宋史有:庚午,詔范祖禹移化州安置。而續資治通鑒曰:秋七月,庚午,詔:范祖禹移化州安置。此處與州志有異,考宋史、續資治通鑒,范祖禹移化州安置應是庚午無疑。國仙注),移范祖禹於化州安置,公自濱移化,朝旨嚴峻,郡官不敢相聞。既至城外,父老居民皆出迎,或持金幣來獻,公謝遣之,一無所受,皆感泣而去(宋元學案載接著上文道:化州城外寺,一夕見大星隕,中夜傳呼開門,是夕先生卒。三日殯于寺中,次年許歸葬。化人祀之北山。)范祖禹,卒年五十八,著有《詩解》、《古文孝經說》、《祭儀》、《三經要語》、《經書要言》、《家人卦解義》、《唐鑒》、《帝學》、《仁皇訓典》、《范太史集》等,曾經參與編輯《資政通鑒》。國仙考注】

謝半嶂,城西四十里,一名豸山,又名謝獲,山上多奇石瀑布,西界石城縣。

中火嶂,城西四十二里,山勢嵯峨,上多泉水。

白石嶂,城西六十里,南為官嶂山,又南為筆架嶺,連綿二十餘裡,山險路僻,人跡稀少,西界石城縣。

帽子嶺,城西北十里,形似故名。

鹿塔山,城西北九十里,山勢陡峻,上有鹿踏仙跡,西界石城縣。

山底嶂,城西北一百里,東為鹿踏山,又東為岐坡嶂,又東南為謝嶺嶂,又東為那西嶂,西為那洪峰,南為由子峰,四十餘里,峰巒重疊,道羊腸盤曲崎嶇,最為險阻,西南界石城縣。

畬禾嶺,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上有猺戶,西界廣西陸川縣。

雷嶺,城西北一百六十里,西界廣西陸川縣。

浮梁山,城北三十里,一名扶良山,高峰疊嶂,中有險路,曰那頭徑,約二十餘里,最為險隘。

尖岡嶺,城北三十里,一名麗山。

古城山,城北五十里,東北臨江,餘三面環繞如城,西北為都綸嶂,西為觀音嶺,又西南為古樓山,地最險阻,明成化中,胡公威賊嘗結寨於此。

那西嶂,城北六十里,自山底嶂至此連褊四十餘里,連峰絕巘,人跡罕至,最為險阻。

六王嶂,城北一百里,一名龍王山,又名來安山,有三十三峰,其第一峰最高峻,惟東南一徑可登,昔人甞避兵於此,東界茂名縣。

石碓山,城北一百里,下有牛潭,有石碓,連峰絕巘,樹木蒙翳。

交瓏嶂,城北一百七十里,深澗絕壑,人跡罕至,北界廣西北流縣。

班瓜嶂,城北一百七十里,東為天堂嶂,東北為小河嶂,西為金鉀嶂,西北為三萴(上竹字頭下則)嶂,西南為山心嶂,又西南為茅芒嶂,皆重巒疊嶂,路僻人稀,最為險隘,北界廣西北流縣。

寶嶺大峰,城北一百八十里,路僻人稀,最為險阻。

金蓋山,城東北十里。

黑石山,城東北六十里,南為德祿嶺,又南為元帝嶺,東界茂名縣。

雞錐嶺,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東界茂名縣。

【以下山嶺采自明萬曆《高州府志》】

北五百里曰銅岡山,三十里曰麗山【今名尖山】,曰扶良山【山色秀麗,與麗山聯絡,州之鎮山也】,五十里曰石城山【四周皆中平如城】,曰鶯歌嶺,八十里曰勅安山【勝樓,古羅州險難,前代避兵者潛住其上】。東二里,曰千秋山【羅江之左,山色長青】,曰東勝嶺【隔羅江二里,與帽子山相對】,曰登高嶺,,西五里曰潘照山,四十里曰謝獲山,六十里曰官山【形勢高聳,諸山環若拱辑】,九十里曰鹿踏山,西南曰寶山【城垣跨山之半,州之主山也】,曰石龍山【有石如龍】,南曰龍山【呈曲如龍】,曰龍母山【一名南山,有龍母妙、天妃宮】,五里曰帽子山【形圓如帽】,曰多穀嶺,二十里曰那陽山,曰石龜山【上有大石如龜,扣之有聲】,曰畬禾嶺【傜人耕種于山】。





【水流分佈】

陵水源出廣西北流縣,西南流入州,西北寶墟,又西南流石坡。

水自東南來注之,又西南流經調馬梅林洞,水自西北來注之。又西南流經石水堡天堂嶂,水自西北來注之,又屈東南流經高馬江背,水自西北來注之,又屈西南流經江口寶樹墟,水自西北來注之,又西南流經北岸嘴羅,水自西北來會。

羅水有二源。東源出廣西北流縣,西南流入州西北白梅,汛又西南流鴨籠墟,水自西北來注之,又屈東南流經大埌茅芒嶂,水自東北來注之,又屈西南流經平定墟。西源自西北來會,西源出廣西陸川縣,東南流入州西北畬禾嶺,又東南流經梁家沙司署馬厯,水自西南來注之,又東南流與東源會合。

又東南流經石踏鋪羅裙窩,水自西南來注之,又東南流經六磊坡,又東南流經北岸嘴與陵水會,陵水又東南流經莉花嶂交枝。

水自東南來注之,又屈西南流經林塵墟,又屈東南流經荔枝村,石西江自西北來注之,又東南流經白沙墟,申三水自西北來注之,又東南流經水口梅洞,水自東北來注之,又東南流經文教官橋墟,水自西北來注之,又東南流經浮梁山文家涌,自西南來注之,又東南流經增塘,有石矗立中流,又東南流經州城北。【北岸有羅江稅廠】

浮山水自東北來會,浮山水源,出茂名縣西南流入州東北境,又西南流經湯水汛,又西南流經金蓋冷嶺山,水自東北來注之,又西南流經州城東北與陵水會【水中有洲,上有驪珠礮臺】。

陵水又東南流經馬鞍汛大碰嶺,水自西北來注之,又東南流經南安墟楊梅墟,水自西北來注之,又東南流水中有洲,曰江心湧。又東南流入吳川縣西北境瓦窰山,水源出州東北深田鄉西南,流經短水汛,又屈東南流經橫岡嶺,又東南流經馮道鄉榕村,水自東北來注之,又屈西南流經三义墟黃嶺,汛水自東北來注之,又西南流經高盧大嶺,又西南流入吳川縣西北境。


【以下水流采自明萬曆《高州府志》】

其州北九十里曰陵水【自北流扶來山下,合羅水入于陵羅江】。曰羅水【自羅石山下,經平原合鑒水,遠城南至吳川入海】。曰畢陽水,曰高源水,曰曬水灘【羅水中有灘,上有石賓,平可曬谷】。曰交鶯灘【水道廻曲】。西五十里曰平樂水【自畬禾嶺下入陵水】。南三十里曰平原江【南■下吳川,水勢平順】,曰楊梅浪,曰鳳井【久旱不涸,地形如鳳】,城左曰驪龍洲。





【鄉都】

(缺鄉,鄉是我根據化州志補上。原文的鄉都位置混亂,申一接厢四,前吉一後進三,我已經整理成與州志者相符的行文格式,使其易於觀看。國仙注)

其屬,鄉四,都二十有七。

縉紳鄉,城西南

新吉鄉,城東

羅肥鄉,城西北

陵羅鄉,城北


坊都,城東三十里(州志載為興賢坊,位於州西北,與州志有差異,而此書城東南三十里是申一一都。因此,疑為城西北三十里。國仙注),內有小村二十九,曰塘口,曰滄板,曰遲垌,曰蓬利,曰科尾,曰大籮,曰大墈頭,曰鴨兒埇,曰朱塘,曰那收,曰垌尾,曰陸週,曰楊屋,曰響水,曰松柏根,曰魚梁陂,曰山裊,曰水塘,曰被橙坡,曰大沙田,曰莞草塘,曰大路,曰馬公塘,曰番鬼藪,曰古嶺,曰坡心,曰梧村,曰冷水,曰平坡,往來大道。【原下無字,疑缺墟。據州志里載,州東三十里為三丫墟,但卻是申一一都,而申一一都此書上述是城東南三十里,大道有三丫墟,不知正確否。實際,上述村現在分佈在合江,寶墟,笪橋,江湖,在上述村知道的朋友請告知。國仙注】

厢一都,城東南四十里,内有小村七,曰朗兒,曰塘蒂,曰大橋坡,曰合水,曰周塘,曰高階,曰蒟園。

厢二都,城東南六十里,内有小村六,曰霞山,曰新村,曰車頭尾,曰芬坡,曰山子,曰上掽(掽字的提手旁換土字旁,左土右並,化州音pàng,字義原為沼澤地里的爛田,化州多山嶺,在山嶺間多此田,所以很多村都用此字命名。下字同)

申一一都,城東南三十里,內有小村七,曰馬嶺,曰大沙,曰大香塘,曰阬尾,曰宏道,曰黃沙,曰油雅坡,往來大道有三丫墟、蛇塘墟,東界茂名縣。

申一二都,城東南三十里,內有小村五,曰菴田,曰塘雞,曰唐世,曰大朗,曰上坡,有濱江墟、交竹墟。

申一三都,城東南四十里,內有小村六,曰山口,曰豬屎埇,曰栗地,曰李山,曰夏良,曰沙田尾,有長岐墟,東南界茂名縣,西南界吳川縣


申二一都,城西南十五里,內有小村十六,曰津龍,曰南巢,曰博龍,曰崩灣,曰樂嶺,曰勞村,曰新塘,日石甯,曰美能,曰下郭,曰雙排,曰大掽,日塘北,曰多穀,曰坡尾,曰圓嶺,有石甯塘汛。

申二二都,城西南三十里,內有小村二十,曰瓦窑,曰楊梅,曰筆亨,曰王村,曰濱江,曰那當,曰牛湾,曰江口,曰華山黄嶺,曰下嶺
,曰長岐,曰沙坡,曰平田,曰陶村,曰窑頭,曰那豐,曰墈頭,曰芳塘,曰博腮,曰木摾(木字旁的,木強),往來大道有黃村墟、和平墟、楊梅墟。

申二三都,城西南四十里,內有小村十三,曰常嶺,曰那陽,曰陳村,曰寨嶺,曰交竹,曰粉璧,曰水埠,曰大坡,曰清塘,曰赤沙,曰木賢,曰登岸,曰米債,有南安墟,南界吳川縣。


申三一都,城西南三十里,內有小村十二,曰高嶺,曰樓口,曰黃禁山,曰沙路,曰山角,曰珠江,曰起塘,曰科頭,曰木合埇,曰凌村,曰塘癩,曰車頭,往來大道有諒光墟、東甯墟、陂頭墟、七白墟,南界吳川縣。


申三二都,城西三十里,內有小村二十,曰新陶,曰風門,曰六稔,曰白石,曰椪(左土右並)塘,曰仄埇,曰自馬埇,曰平石,曰高棖,曰山塘,曰塘岸,曰下蓮,曰低田,曰博金,曰上蓮,曰大茶,曰鶴埇,曰高上,日灣山,曰水埇。

申三三都,城西四十里,內有小村二十五,曰中間埇,日沙朗,曰如蘭,曰石尾,曰木稔埇,曰官田,日樹塘,曰鯉湖山,曰新開坡,曰黃槐埇,曰魚龍,曰月嶺,曰廟嘴,曰梧松,曰坡頭,曰岱山,曰懷古巷,曰大香,曰龍背,曰張蒙,曰烏石,曰旭(九里面的日字換成曲字)徑,曰小埇,日落嶺,曰白南埇,往來大道有石灘墟,南界吳川縣。

申四都,城西三十里,內有小村二十五,曰旺埇七里,曰鶴垌,曰石狗塘,曰荔枝田,曰黃埇大嶺,曰十里,曰文子山,曰大塘,曰竹子塘,曰白藤根,曰山雞朗(左土右朗),曰黃泥塘,曰婆墟,曰石碑,曰籬垌,曰北利,曰石版,曰姚村,曰七白,曰阬尾,曰平山,曰白石,曰山腳,曰蓝埇,曰觀山,有笪橋墟、石版墟,西界石城縣。

申五都,城西四十里,內有小村三十六,曰調馬,曰大浪,曰黃山肚,曰東瓜垌,曰白藤,曰倉背,曰中村,曰塘貢,日水面垌,曰江頭,曰大路,曰林西,曰梨垌,曰深埇,曰陸屋埇,曰大旱,曰木面垌,曰横埇塘,曰木威塘,曰田寮,曰底坡,曰山底,曰甘村,曰大嶺下,曰瓦竈,曰茅山,曰培濟尾,曰西山,曰蘆荻埇,曰西河,曰圓山,曰瑚琳,曰雅山堂,曰老屋地,曰新屋,曰流村。

申六都,城西北六十里,內有小村二十六,曰山華,曰寒塘,曰英筆,曰沙隴,曰馬湖塘,曰山西,曰蛇塘,曰波羅垌,曰蘇村,曰木砍碑,曰田界垌,曰涼傘垌,曰上井,曰棋子岡,曰太平塘,曰橋馬,曰南合,曰窰埇,曰湖魚山,曰博子下,曰麗亭,曰合塘,曰曲田,曰中山,曰銀瓶,曰木平,往來大道有平田墟、新安墟,西界石城縣。

吉一一都,城東二十里內有小村十一,曰山背,曰東岸,曰東山,曰霞街,曰龎村,曰大塘坡,曰羅垌,曰鄭面山,曰石頭,曰樂塘,曰塘心,有龎村汛,東界茂名縣。

吉一二都,城東二十里,內有小村九,曰黃山,曰湯水,曰竹欄,曰長山,曰禾地塘,曰清化,曰七里,曰山心,曰南村,有湯水塘汛,東界茂名縣。

吉一三都,城東北三十里,內有小村九,曰米眾,曰大薗,曰塘岸,曰鴨堝,曰大山尾,曰底村,曰高垌,曰石龍塘,往來大道有尖岡墟。

吉三一都,城西北十里,内有小村十八,曰北岸,曰立石,日上郭,曰埲口,曰增塘,曰扶良,曰旺位,曰横石,曰張村,曰尖岡,曰花墈,曰含牛水,曰登高,日塘村,曰黄竹,曰山腳,曰榭松,曰石碓,重巒疊嶂,最為險阻。

吉三二都,城西北十五里,内有小村十七,曰坡田,曰東岸,曰测蘭,曰巷口,曰梅垌,曰江背,曰白沙,日駟馬,曰深田,曰旱塘,曰北莲,曰那德,曰堂午,曰那西,曰清風垌,曰合沙,曰新村。

吉三三都,城西北三十里,内有小村十九,曰黄耀,曰章埇,曰梅子根,曰高馬,曰馬厯(厯有木字旁的,左木右厯),曰石水,曰水鳴,曰藍地坡,曰腰古,曰下火,曰白馬旱,曰平泰,曰門樓坡,曰文弄,曰上扶林,曰葵田,曰新車,曰那浪,曰白露垌。


進一都,城西北七十里,內有小村十七,曰塘甘,曰橫嶺,曰大樜,曰鴨亨,曰鴨籠高垌,曰門樓,曰那建,曰蜂黃塘,曰大車,曰夏樓排,曰牛笛,曰官塘坡,曰香山,曰下西山,曰大黃垌,曰塘犁根,曰那兵,往來大道有寶樹墟,江湖墟,林塵墟,連界墟,合江墟。

進二都,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內有小村十六,曰牛欄山,曰下雙,曰蛇山,曰鴨藪,曰米樓,曰花欄根,曰山背,曰公鵞垌,曰上楊梅,曰那樓,曰白塘,曰山口,曰山底,曰天井,曰下垠,曰沙垌,連峰絕巘,最為險隘,往來大道有那霧墟,壺垌墟,播(原字為上浦下文,疑為“播”字的異體字。據州志載,播揚墟,州一百五十八里,進二都,一四七市期。)陽墟,寶墟,北界廣西北流縣。

進三都,城西北一百四十里,內有小村十七,宵垌,曰塘墩,曰山裡,曰上村,曰小坡,曰雲井,曰名教,曰獅子墩,曰中村,曰坡石,曰田頭坡,曰棃花,曰高峰,曰紅花,曰那洪,曰平垌,曰降口,書房嶺連峰絕巘,最為險隘,北界廣西北流縣。

博一都,城西北一百四十里,內小村十九,曰豪村,曰界守,曰碰(左土右並)村,曰吳村,曰白牛,曰梅柳,曰禾倉角,曰平定,曰曾村,曰馬站,曰禮村,曰塘濱,曰雷公坡,曰林陳,曰平山,曰塘尾,曰石嶺,曰車頭坡,曰良田,往來大道有平定墟、鯉魚灣新墟,官橋墟,榕樹墟悅來墟,中垌墟汛,鴨籠墟汛,自梅汛,西界廣西陸川縣,北界,廣西北流縣。

博二都,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內有小村十六,曰佛子,曰高步,曰柴頭,曰高山,曰那甕,曰大碰(左土右並)牌田,曰南子地,曰石塘,曰三頭嶺,曰塘竈,曰下水,曰古樓山,曰排村,曰中垌豐,曰瑤裏,曰東表,西界廣西陸川縣。

建都,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內有小村十六,曰田心,曰車頭,曰鶯歌,曰白梅,曰山雞埇,曰鴨籠,曰碰(左土右並)橋頭,曰楓樹坪,日旱塘山,曰北圍,曰北青,曰羅羣堝,曰西琅玉山,曰高坡,曰高嶺,曰亭子,西界石城縣。


【職官兵防】



知州一員

梁家沙司巡檢一員【駐平定墟】

學正復設訓導各一員【均駐城外】

吏目一員【駐城內】

化石營總一員【駐城內】

外委千總一員【駐城內】

額外外委一員【駐城內】

本營駐防州境兵丁,共一百三十四名内。

外委本身名糧一名

額外外委本身名糧一名

存城防兵九十名

新安塘防兵一名

中伙塘防兵二名

龍山塘防兵二名

棠陰塘防兵二名

都和塘防兵二名

州前塘防兵二名

大橋塘防兵二名

湯水塘防兵二名

分界塘防兵二名

馬鞍塘防兵二名

石甯塘防兵二名

南窠塘防兵二名

短水塘防兵二名

龎村塘防兵二名

中垌汛防兵二名

菉竹汛防兵二名

合江汛防兵二名

藤弔橋汛防兵二名

寶墟汛防兵二名

自梅汛防兵二名

鴨籠汛防兵二名

東南路有塘舖至茂名縣

州前舖【舖兵五名】十五里至短水舖,又十里至龐村舖【二舖,每舖兵三名】又二十五里至茂名縣横山舖

南路有塘舖至吳川縣

州前鋪十里至馬鞍舖【舖兵二名】,又十五里至石甯【舖兵二名】,又十五里至吳川縣南窠舖

西路有塘舖至石城縣

州前舖十里至都和舖,又十里至棠陰舖,又十里至龍山舖,又十里至菉竹舖,又十里至中伙舖,又十里至新安舖【自都和至新安,每舖兵三名】,又十里至石城縣分界铺

東北路有塘舖至茂名縣

州前舖十里至大橋舖【舖兵三名】,又十里至湯水舖,又十里至分界舖【二舖,每舖兵二名】,又十里至茂名縣那蛇舖。


全文由劉傅國仙整理發表

我會接著繼續整理寫作疆域古今對照,以及風物志的,敬請關注


查看完整版本: [-- 粤西房氏源流考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150607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