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已初步写成《四川房姓源流考》初稿,特上传于网,征求广大房氏宗亲意见。因收集、掌握的资料有限,遗漏、错误在所难免,有些数据也不够准确。恳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或补充、提供相关资料。 **********************************************
四川房氏源流考 房明毓 古蜀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称“天府之国”。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一段又一段辉煌的文明历史。金沙遗址,三星堆文化是古蜀人类活动的遗迹和古蜀文明的象征。然而,迄今为止,川民中属原土著民的,却少之又少,几乎很难听说有谁的祖先是原住民。当今的四川人,绝大多数是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由外省迁居而来的客家人。 在川内民间,广泛流传着“八大王(张献忠)剿四川”、“湖广填四川”的种种传说。说的是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明军、清军、农民义军在四川持续鏖战,长达三十多年之久。张献忠的起义军,在四川境内杀人如麻。由于战乱、瘟疫、饥馑,引起四川人口锐减,造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原住土民,百存一二,仅有50余万。清朝一统中国后,朝廷政策引导湖广(湖南、湖北)、粤(广东)、闽(福建)、赣(江西)、桂(广西)等省移民四川,连绵百年不断,移民达百万之多。史称“湖广填四川”。 在“湖广填四川”之前,也曾有房姓先人在四川落籍,或在四川生活及活动,留下一些历史遗迹。 唐代房惠琳,曾任蜀州清城(今属都江堰市)县尉。唐开耀元年,房仁裕之孙女、太子李贤妃房妃,随李贤贬往巴州(今四川巴中),三年间,房妃一直陪在李贤身边。文明元年二月二十七日,李贤被武则天所派的酷吏丘神绩逼命,自杀身亡。四月,追赠为雍王,就地下葬。房妃虽然也恢复了雍王妃的身份,但仍被留置在巴州,数年后才得以回京。 唐上元元年(760年)四月,房琯以礼部尚书出任晋州(山西临汾)刺史,八月改任汉州(四川广汉)刺史。宝应三年(763年,即广德元年),房琯在汉州复台刑部尚书。在回京途中遇疾,停留阆州(四川阆中)僧舍开元寺(紫极殿,后改为观音寺)治病,不幸于同年八月病故,终年67岁。朝廷追赠为太尉。房琯死后葬于阆州城北碧玉楼(今城北小学校址)。广德二年(764年),房琯墓由阆州迁河南浑山古城。永泰元年(765年),殡归葬东都。 今有湖北嘉鱼《房姓家乘》记载,该支是房琯公后裔,元末明初由四川阆中(时属保宁府)迁出,在四川阆中还有其分支,但还未得到相关房氏宗亲或相关资料的确认和证实。 房琯族子房式,也曾在四川为官。贞元五年(789),房式官拜忠州刺史(今四川忠县),贞元十八年(802),授房式云南安抚副使,兼御史中丞,后迁蜀州(今四川成都)刺史。贞元二十一年,即顺宗永贞元年(805),皇上下诏,拜房式为兵部郎中,遇刘辟反,房式滞留蜀州,不能成行。宪宗元和元年(806)正月,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发兵反叛朝廷,房式身陷蜀州,与王良士、崔从、卢士玖、韦乾度、独孤密、符载、郄士美等为贼帅刘辟挟持。其后,刘辟想逃走西山,便召集疑畏者十数人于庭,将尽杀之,然后离去。而房式就在其中,仓惶之际,刘辟党翼中有保护者,房式才幸免于难。 唐代的房觐,做过成都少尹。唐代房诞,做过阆州刺史。明代山东益州(今青州)人房懋,御前近侍太监,曾因镇守四川有功,赐蟒玉、授左都督,侄孙世袭锦衣衙。明代大臣、河南汝阳(今汝南)人房安,曾任四川右参政。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山东益州(今青州)人房如式曾任四川副使。明代武进士、甘肃靖远人房嘉宠,曾任四川綦江县(今属重庆)参将。清代武庠生(武秀才)、诰赠昭勇将军、甘肃靖远(房贵八世孙)人房世淳,于康熙初率兵入川,平叛吴藩(吴三桂)之变,且屡立战功。清代山东益州(今青州)人,康熙丙午进士房星著,曾任四川嘉定府峨眉县知县。山东益州(今青州)人房倓,曾任四川叙州府通判。 五代前蜀画家房从真、北宋益州(蜀汉益州,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乡贡进士音乐家房庶、宋徽宗宣和间进士诗人左朝请大夫简州(今四川简阳)知府房与之、 宋熙宁年间编著《周易义海》的房审权,均为成都人,籍四川。但至今还没有发现“湖广填四川”之前在四川形成房氏宗支的有关资料或谱牒。 当今四川房姓,多为清初康、雍、乾时期“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由广东、湖南等省迁入,以德阳、绵阳、广安、达州等市居多。由广东梅州万宝公后裔迁徙四川的可能要算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个支派。 在清代中叶,万宝公三大房入川中江后裔,曾在中江县城横街子,立万宝公大宗祠,供奉房氏历代先祖。该祠堂在1949年建国后,被政府征用,作县检察院公署。现因城市改造,已全部拆除建街,为继光大道中段。 据广东大埔国器堂《房氏族谱》和中江雷神庙《房氏族谱》记载: 大贵公后裔: 十二世廷梧公次子粤昌、四子粤敏迁居四川万县(今为重庆万州)。 十四世永慧子士文、士贵、士荣迁居四川凉山县。 十五世孟凤、孟荣迁居四川安县。 梅县的升明、升品兄弟迁居中江县城东街、北街等地。 大才公后裔: 十二世德用公及日见、日裕等六位儿子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迁中江县城和集兴、西山、兴隆、兴安等地。 十二世德尚公子日兰、日财等七弟兄迁居绵阳及中江县。 十三世日兰公及长子十四世文长公在中江雷神庙开基立业,裔孙分居在临津、新坪、兴安、太平等地。 十三世日财(德尚公次子)公迁居绵阳市皂角乡。 十三世日标(德尚公三子)、日昌(德尚公五子)、日义(德尚公六子)、日在(德尚公七子)均迁绵阳。 十三世日芳(德尚公四子)迁中江东路。 十三世日芳,德尚公四子,生文应、文礼、文纪。 十四世文应,日芳公长子,无出。 十四世文礼,日芳公次子,生友乾。 十四世文纪,日芳公三子,生友辅、友弼,未成室而卒。十二世德竣(顶峰)公次子十三世日旦之子文衡、文谦移居四川省。 十四世文衡,生恩元、蛟元、凤元,恩元生永昌、永韶,移居四川绵州(绵阳)。 十四世文谦,以及四个儿子遂元、通元、道元、迪元,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迁居中江县白象沟(属太和)、孔家沟(属杰兴)。 十二世德宜公长子日朋和文盛、文攀、文山、文海等六个儿子,于乾隆七年壬戌(公元1742年)秋月移居四川大足县(今属重庆)。三子日学、四子日芳及一子、五子日能及三个儿子,一起迁住大足县(今属重庆)落居。 六世金銮公后裔: 十二世德荣公子日锦、日九,迁居四川。 十二世德峰公子日环、日友,迁居四川。 十二世德修公子日翰、日根、日开、日顿,迁居四川。 十三世日宾公子佳俊、佳松、佳发迁居四川。 十三世日宾公子佳俊、佳松、佳发,迁居四川。 大富公后裔: 八世孔宜公后裔惟祥、惟常迁居四川。 十一世肇星公,夫妇携三子,迁居中江县的东山、北山等地。 十一世顺星公,移居四川。 十一世梁星公,移居四川中江县。 又据重庆万州《房氏族谱》记载: 15世永杰公子仕辉、仕宦、仕耀俱在四川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 15世永章公子孟魁、孟广、孟彬俱在四川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 15世永文公三子孟才,移四川绵竹县北里五甲,地名拱星场。 15世永集公次子孟华,移四川中江县大南街,银匠。 15世永茂公子孟兆、孟光、孟达、孟通四人,移四川潼州府锁线沟(今三台县古井镇新建乡)。 15世永隆公三子孟云,移四川剑州府(今剑阁县)抬灵庙。 15世永宣公次子观元,移四川绵竹县。 15世永珍公次子振常,移四川中江县东门内。 17世世朝公子标富、标贵,移四川太平县(今达州万源市),老地名庙坡。 现将四川境内几个基本了解情况的支系,记录于后。 德阳市中江县房氏: 中江房姓人,多为万宝公后裔,由广东梅州大埔县迁出,并形成三个大的分支。一个是万宝公长子(大房)大贵公后裔,一个是万宝公次子(二房)大才公后裔,一个是万宝公三子(三房)大富公后裔。 大贵公后裔,十八世升明、升品兄弟迁居中江县城,后裔原住东街、北街等地,后因城市改造,或因工作,或因搬迁,现已散居县城各处,或外迁,并失去联系,许多情况不详,难以考证。原住中江县城、在德阳博物馆工作、后定居德阳的房栋才(十九世)即为该支后裔。 东北镇北山七村有房姓,据说是大贵公后裔。 大才公后裔迁居中江的很多,现在情况比较明确、较为活跃的有三大派,一是德尚公派,二是德用公派,三是德竣公派。 十二世德尚公派:德尚公为少始祖大才公后裔六世金銮公至十一世仕攀三子。德尚公子日兰、四子日芳迁中江。 十三世日兰公及长子文长、次子文远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迁徙中江,先是佃居中江东路通济桥坟塆戴姓业。后在中江雷神庙开基立业,耕耘力作,勤俭起家。文远公早逝,文长公独撑家业,发迹后,置业四处(雷神庙、岩鹰山、祝家庙、太平场),购田土千余亩,建院落七、八处,房屋数百间。文长公被后人奉为本支入川始祖,建祠于雷神庙,历年春秋祭祀。现有裔孙约1300余人,分居回龙镇的临津、南华镇的新坪、兴隆镇的兴安、太平乡等地。 回龙镇栀子湾村,原为临津(临江)乡三村五、六社,老地名雷神庙,为“万宝—大才(二房)—浴藤—鼎裔—奕昌—敦素—金鸾—祖隆—万质—君政—希玉—仕攀—德尚—日兰—文长”公一系,是十四世文长公的开基立业之处,本支宗祠所在地,有三个大院子原来全是房姓,文长公后裔三大房均有,其中,新房子为三房十七世纶先公后裔。该地加上散居周边乡镇、村社的,大约共有500余人。 悦来镇碧池寺村三社,有房姓,为十四世文长公大房后裔,大约有20余人。 南华镇苏坝村,原为新坪乡六村四社、七村四社,老地名岩鹰山苏家坝,为十四世文长公大房、二房后裔,约有350余人。 兴隆镇的兴安二村六社,老地名祝家庙,是文长公三房十七世经先公后裔,约有250多人。 太平乡七村十三社。太平乡,老地名太平场,曾名白象乡。该地房姓全为文长公大房十七世昌先(映煃)公后裔,约有200多人(含外迁清河乡后裔)。 青市乡有房姓人,据说是德尚公后裔,但还不知是属于哪一支系。 十二世德用公派:德用公为少始祖大才公后裔六世金丽公至十一世飞河公次子。德用公及长子日见、次子日裕、三子日端,四子日厚,五子日友,六子日果,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迁中江,后裔分居县城、北山、通济、集兴、西山、兴隆、兴安等地,后裔大约有3200余人。 德用公后裔,居中江县城的,现在情况不明,无可考证。 北门外中江师校处,原属于北山乡,有一个院子房姓人,大约100多人,为“万宝-大才(二房)—浴藤—鼎裔-奕昌-敦素-金丽-祖瀚(成临)-万礼-君捷-希朋-仕腾-德用-日裕-文新-英元-成璻-通选”公一系。日裕公16岁上川贸易,30岁回粤娶妻,旋即落业中江,因经商贸易发迹,家财万贯,买田地千余亩,北街买店铺一间。后裔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岁修曾在北门外(原中江师校处)建日裕公祠。该地现已拆迁建街,成为城区。 通济镇雪莲村8社,老地名柏树林,为日裕公后裔,有20多户,大约100多人。 南华镇集兴二村、三村,老地名老高桥,为日裕公后裔,有九个院子多为房姓,大约有1650人。 南华镇西山五村,老地名五块碑,为日裕公后裔,有六个院子房姓人,大约有650人。 集凤镇二村,为日裕公后裔,大约250人。 兴隆镇八村十社,是十三世日裕公后裔,含外迁成都市、新都、广汉等地,大约有400多人。 兴隆镇兴安二村五社,老地名祝家庙,十三世日见公子文松公后裔,大约有300多人。 兴隆镇兴安二村三社,老地名祝家庙,十三世日见公子文根公后裔。大约有200多人。 太平乡三村、十一村及清河乡七村、五村,为日见公后裔,大约共有100多人。 继光镇二村,为日见公后裔,大约有数十人。 十二世德竣(顶峰)公派:属“万宝—大才(二房)—浴藤—鼎裔—奕昌—敦素—金鸾—祖隆—万质—君政—希珍—仕允—德竣—日旦—文谦”公一系。 十二世德竣(顶峰)公之孙十四世文谦公以及四个儿子遂元、通元、道元、迪元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迁中江县白象沟(属太和)、孔家沟(属杰兴)。 南华镇太和白象沟村,在太和西场口,老地名白象沟,有一个院子的人姓房,是文谦公后裔,大约数十人。这支还有从太和迁居安县的。 杰兴镇孔家沟(莲山村或金龙村),那里有房姓人,是文谦公后裔,现详细情况不明,无可考证。 大富公后裔,十一世肇星公,夫妇携三子,迁居中江县的东山、北山等地。现详细情况不明,无可考证。据广东房玉宽先生说,原上东街房宽泰(十八世)及房亲之(十八世)即为该支后裔。 十一世梁星公,移居四川中江县。现详细情况不明,无可考证。 南山镇8村10社,有房姓20多人,其支系、传承不明。 散居中江县城的房姓人,估计应有1000人以上。 中江县的永太、子金、阳平、瓦店、青市、会棚、隆兴、石泉、南渡、辑庆等地亦有房姓人,现还不知其支派世系及详细情况,但从辈分用字来看,应多为万宝公大房大贵公或二房大富公后裔。还有一些迁居中江的万宝公后裔,也多已失去联系,或遗失家谱,支系莫辨,情况不明,暂时无法考证。 德阳市广汉市房氏: 广汉市xx镇,有房姓人,由中江县太平乡迁出,是日见公后裔,大约有50余人。 广汉市连山镇有房姓人,大约20多人。 德阳市罗江县房氏: 罗江县金山镇红土村六社,有房姓20多人,由中江县青市乡迁出,是德尚公后裔,辈分与中江德尚公派完全相同。 另据中华房氏网上传资料,罗江县金山镇还有一支房姓,辈分:国政天兴顺,官清民志安。
德阳市绵竹市房氏: 据重庆万州《房氏族谱》记载: 15世永文公三子孟才,移四川绵竹县北里五甲,地名拱星场(今绵竹市拱星镇)。 15世永宣公次子观元,移四川绵竹县。 据说,绵竹市的某镇,有两个村,多为房姓人,是大才公系亦昌公迁蜀后裔,估计有数千人。 绵竹市土门镇罗荣村十一社,有一支房氏。据说,先祖是在张献忠起义军入川的时候,从湖广迁移过来的,另有一个分支已迁青川。 德阳市旌阳区的八角以及什邡等地均有房姓人,但现在情况不明。 绵阳市涪城区房氏: 据四川中江雷神庙《房氏族谱》和重庆万州《房氏族谱》记载: 十三世日财、日标、日昌、日义、日在等公的后裔,均在绵阳。 十三世日财公,德尚公次子,生五子,文扬、文明、文辉、文顺、文郁。 十四世文扬,生五子,友龙、友凤、友富、友祥、友贵。 十五世友龙,生二字,兴泰、兴和。 十五世友凤,生二子,兴福、兴喜。 十五世友富,生一子,兴康。 十五世友祥,生二子,兴荣、兴春。 十五世友贵,生一子,兴琳。 十六世兴泰,友龙长子,生二子,壹先、品先。 十六世兴和,友龙次子。 十六世兴福,友凤长子,生子三。 十六世兴喜,友凤次子,生子一。 十六世兴康,友富子,生四子。 十六世兴荣,友祥长子,生子坤先。 十六世兴春,友祥次子,生子华先。 十六世兴琳,友贵功子,生子基。 十四世文明,日财公次子,生二子,友来、友仪。 十五世友来,文明公长子,生子兴发。 十五世友仪,文明公次子,生二子,兴德、兴岱。 十六世兴发,友来子。生七子,吉先、祥先、高先、照、礼先、义先、智。 十六世兴德,友仪长子。生六子,金先、玉先、满先、堂先、黉先、映先。 十六世兴岱,友仪公次子。生一子,本先。 十四世文辉,日财公第三子,生二子,长友宽、其后裔未知所在;次友信。 十五世友信,闻辉公次子,生子兴启。 十六世兴启,友信公子,生子礼先。 十四世文顺,日财公第四子,生子友成。 十五世友成,文顺公子,生二子,兴良、兴奇。 十六世兴良,友成公长子,生子敬先。 十六世兴奇,友成公次子,生子绍先、寿先。 十四世文郁,日财公第五子,生四子,友国、友元、友亮、友相。 十五世友国,文郁公长子,生二子,兴基、兴广。 十五世友元,文郁公次子,生二子,兴宗、兴开。 十五世友亮,文郁公三子,生兴章。 十五世友相,文郁公四子,生兴伦。 十三世日标,德尚公三子,生文泰、文清。 十四世文泰,日标公长子,生友贤、友荣。 十四世文清,日标公次子,生友瑜、友瑾、友琏。 十五世友贤,文泰公长子,生兴栋、兴葵、兴柱。 十五世友荣,文泰公次子,生兴易、兴学、兴家。 十五世友瑜,文清公长子,生兴洪。 十五世友瑾,文清公次子,生兴象。 十五世友琏,文清公三子,生兴彩。 十五世友乾,文礼公子,生兴荣、兴华、兴邦、兴国、兴祥。 十三世日昌,德尚公第五子,生五子,文善、文智(无后)、文信(无后)、文英、文杰。 十四世文善,日昌公长子,生友旺。 十四世文英,日昌公四子,生友经、友纶、友纯。 十四世文杰,日昌公五子,生友兴、友发。 十五世友旺,文善公子,无嗣,抚一子。 十五世友经,文英公长子,生兴隆、兴杨。 十五世友纶,文英公次子,无嗣。 十五世友纯,文英公三子,生兴甲、兴运。 十五世友兴,文杰公长子。 十五世友发,文杰公次子。 十三世日义,德尚公六子,生文敏。文敏生友先,后遂绝。 十三世日在,德尚公七子,生文进。 十四世文进,日在公子,生友福、友禄、友章。 十五世友福,文进公长子,生兴才。 十五世友禄,文进公次子,无后。 十五世友章,文进公三子,生兴佑。 十四世文衡,生恩元、蛟元、凤元,恩元生永昌、永韶,移居四川绵州(绵阳)。 十五世永茂公子孟兆、孟光、孟达、孟通四人,移四川潼州府(今三台县)锁线沟。 但以上这些支派,有的现在已失去联系,情况不明,无可考证。 绵阳涪城区(原皂角乡)房氏,与中江十三世日兰公及其子十四世文长公裔同属十二世德尚公派,主要是十三世日财公后裔,分居绵阳市的永兴、普明、新皂等地。德尚公、妣以及次子日财公坟墓均在此地。 绵阳涪城区新皂乡皂角铺村,有房姓300余人。 绵阳涪城区永兴乡三村,有房姓100余人。 绵阳涪城区普明乡房家祠村,有房姓200余人。 绵阳涪城区石塘镇南山村,有房姓400余人,辈分与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相同,即:国政天兴顺,官清民志安。 绵阳市三台县房氏: 三台县古井镇新建乡,老地名锁线沟,有房姓人,为万宝公裔十五世永茂公后裔,具体情况不明,无可考证。 绵阳市安县房氏: 安县秀水镇水井村七组,有房姓人,由中江县南华镇太和白象沟村迁出,是文谦公后裔,大约20多人。 成都市新都县房氏: 新都房氏,是由中江县迁往新都的,属万宝公后裔,德用公子日裕公一系,大约有数十人。 广安市房氏: 四川广安房氏,祖籍湖南永州,一世祖大学公,二世祖忠阳公。广安迁祖为三世国相公。国相公于康熙三十六年(即公元1697年)从湖南永州府宁远县东乡一督村迁徙四川广安姚坪里(今汪家山)落业。 支脉分为“三大房”,即: 长房,仕卿,主要分布在吴家坝原泰山乡,现大龙乡; 二房,仕桀,主要分布在滑滩桥、天井沟一带,现彭家乡; 三房,仕超,在姚坪里,现在协兴镇。 国相公裔孙现分居广安区大龙、彭家乡、协兴、悦来、井溪、花桥镇,岳池县、华蓥市等地。其中,大龙及周边1600余人,彭家及周边1700余人,协兴及周边1600余人,悦来、井溪、花桥、岳池约700人。外迁重庆约80人、成都约60人,其他省市约200余人。
达州市万源县房氏: 四川万源市,原为太平县。据重庆万州《房氏族谱》记载: 17世世朝公子标富、标贵,移四川太平县(今达州万源市),属广东梅州大埔万宝公长子大贵公一系,世系为:万宝—大贵—弘庆—邑康—法开—旺—胜—宁—祯—梅岗—仰梅—奇吉—廷相、廷梧....... 万源市大竹镇一村五组(小地名杉树坪),有房姓,大约80余人。 万源市庙坡乡五村,老地名庙坡,有房姓,大约40余人。 以上两处与重庆市万安区长岭镇龙王村房姓人是同一支系。
达州市大竹县房氏: 根据中华房氏网上传资料,大竹县房氏,始祖:房伯肋。祖籍:湖南永州,鼻祖籍原系江西,因湖广永州府隐匿大将陈友谅。杨平章奉旨削洗,房伯肋领正军一名镇守柳州,后被安插屯田,该田五十一亩八分,坐落永州府零凌县福田乡。房伯肋生三子:彦雄、彦桢、彦祥。 该支后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季春月,奉旨开垦,由楚来蜀,安插在大竹县长乐乡,地名清水区。 阆中市房氏: 前面已经说过,根据湖北嘉鱼《房姓家乘》记载,湖北嘉鱼房氏是房琯公后裔,元末明初由四川阆中(时属保宁府)迁出,在四川阆中还有其分支。 当今,阆中市确实有房姓,但具体情况不明,只知辈分为“天怀明德顺、文武保朝廷”。 自贡市房氏: 根据中华房氏网上传资料,自贡房氏,为明末“张献忠剿四川”时,从广东迁四川的一支,其后裔中,曾有一位为自贡最大的盐商。该支辈分:“忠良世泽长,兴田培本后,万代庆荣昌”。 宜宾房氏: 四川省宜宾市一小支房姓人,原籍四川省隆昌县响石镇。 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有房姓人,据说由广安迁入,具体情况不详。 泸州市房氏: (等待提供)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迁居四川的房姓后裔还有很多支派,但现在多已失去联系,情况不明。又不见有其后裔上网联系,或提供资料,无法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