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李世民为何常常责难贤臣房玄龄 --]

房氏文化、房氏网、中华房氏网、天下无二房、房氏宗亲网、房氏、房姓 -> 房玄龄研究 -> 李世民为何常常责难贤臣房玄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房祥群 2011-09-17 09:23

李世民为何常常责难贤臣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唐代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房彦谦之子。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齐州临淄( 今山东淄博东北 )人 。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 力的谋士 。唐武德九年 (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 629 )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卒。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648年8月18日 唐初名相房玄龄逝世)



       萧瑀出身于名门望族,又是个有才华的人,但是唯一的缺点是过于严厉刻板,连皇帝都敢顶撞。为此,他曾被李世民五次罢相,但每次又都恢复原职。

说起来,全天下最了解我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房玄龄。自太原起兵后,他在渭北毛遂自荐投入我军算起,一晃已经跟随我数十年了。这数十年里,能够始终陪伴我的,也只有他一人而已。可以说,他就是我庙堂的“总管家”。无论军务国事,他都了然于胸。而朝堂上下的机密内幕,甚至于我个人的喜怒哀乐,也没有他不知道的。

要是我二人乃布衣之交的话,人生能得这样一个知己,夫复何求?然而,我是皇帝,他是臣子,一切的矛盾纠葛,便从中生出——因为,他太了解我了。扪心自问,你能完全放心地把权力交给一个无比了解你的人吗?对这一点,我是有所保留的。因此,房玄龄尽管一直大权在握,但他活得并不轻松。

贞观初期,他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遭到我的责备,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便会一连几天都前往朝堂叩头谢罪,惶惶不可终日。在贞观年间,除了家常便饭般的责备,房玄龄还被我停过三次职。

第一次,是贞观十年。他因为受到我的责备,被勒令回家反省。那个时候,长孙皇后已经患了重病,一向忧心国事的她,辞世之前还不忘劝谏我:“房玄龄服侍陛下这么久了,从来都是谦恭谨慎,未曾对他人吐露过半点朝廷的机密。倘若没有犯下什么严重过失的话,还希望陛下不要将他舍弃。”我当然未曾想过要舍弃他。停他的职,只不过是想让他警醒一下。这么多年来,他也逐渐沾染上了遇事应付、得过且过的官场习气,若不好好反省,又怎么可能尽心尽职为我效力?

长孙皇后伴随我多年,难道还不知道我的心意吗?不过,她也深知一个道理:如果在没有人劝谏的情况下将他召回,无疑是会让人看笑话的。这个时候,自然就需要一个能够转圜的人站出来。

房玄龄第二次被停职的时候,是贞观二十年。由于中间还牵扯到萧瑀的原因,一时半会儿是没有人主动站出来打圆场的,他们唯恐被拉进复杂的官斗倾轧之中。就在政务堆积如山,大家都焦头烂额的时候,还只是个黄门侍郎的褚遂良竟然递上了一份奏章,逐一列举了房玄龄以往的各项功绩:“房玄龄自您举义以来,就始终伴随左右。朝中政务,都离不开他的襄赞,可以说,在朝中诸位大臣里面,最为勤劳的,就要数房玄龄啊!”

这个话说得实在是巧妙。如果说房玄龄在众位大臣里面功劳最高、才能最大,恐怕有人会吹胡子。若是说他并没有什么错误,那岂不是指责我犯了糊涂,废黜忠良?故而褚遂良才说,如果要比勤快的话,谁也比不过房玄龄。话说到这个份上,皆大欢喜。我很快便把房玄龄又召回了朝堂。而褚遂良也因他善于周旋而崭露头角,成为朝堂上的一颗新星。

当然,也不是次次都有人敢出来和稀泥。自古皇帝的心思,都是很难拿捏的。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动真格呢?而当房玄龄第三次被罢相时,向来以敢于直谏著称的魏征,却已在三年前病故,其他人,宁愿选择明哲保身,也不愿乱说乱动,生怕一个不小心便把我给惹火了。

这次赶走房玄龄,只是因为他的一点小错误而已。我本来还以为很快就会有人出来劝解,没想到一连多日都没有动静,而朝堂上亟待处理的公务却越堆越高。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当然,这也难不倒我。很快我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化解尴尬。

一天,我突然告诉侍从我准备去位于长安东南角曲江边的芙蓉园玩耍。而要去芙蓉园,就必须从房玄龄的门前经过。当路过房玄龄宅邸时,我“心血来潮”,顺便拐了进去,看望在家赋闲的房玄龄。这一看望不要紧,又顺便用御辇将他接回了皇宫。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皇帝的威信不至于受到贬损,还留下了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后来,我听到了这样的消息。那天,房玄龄得知我将会从他门前经过的时候,一跃而起,命令家仆赶快打扫庭院。家人都不解其意,房玄龄却微笑着说:“皇上随时都会驾临我家啊。”我捻须一笑,果然不愧是房玄龄,不愧是最了解我的人。

君臣之间,也只有像我们这样默契无间,才能够抵抗一次又一次政治上的险恶风浪。也正因为我们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所以我和他比谁都清楚,皇上永远是皇上,臣下永远是臣下,再牢不可破的关系,只要逾越了这条界线,同样会变得脆弱不堪。

世代书香的房玄龄一开始还号不准我的脉,没有涉及在此背后的帝王心术。所以在贞观初年的时候,只要遭到我的批评,他便会诚惶诚恐——难道自己真的犯下大错了么?时间久了,房玄龄也从中磨炼出来了,知道我隔三差五警醒他一番,看上去仿佛出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实际上,只要自己竭忠尽智,老老实实干好分内工作,皇上是不会把自己怎么样的。

因此,这才有了房玄龄在家中吩咐下人打扫庭院、迎接圣驾的那份睿智与闲情。房玄龄经过多年的打磨,在政治上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知谦退。于是没过几年,我又晋封房玄龄为司空,这可是一品大员,从品级上看,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有一天,当他正在衙门里办公时,突然闯进来一个不速之客,口口声声说要告密。房玄龄一听,十分重视,赶紧问这位不速之客,到底告的是哪位当朝大臣。“告的就是你!”来人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房玄龄心里一惊,他再三思量,自觉没犯下什么不可赦免的大错误啊。

那这个人到底怎么处理?是抓起来严加审问,治他个诬告大臣之罪,还是干脆除之而后快,免得横生枝节?反正皇上已经许给了我全权处理、不需奏请的特权。房玄龄选择的是第三条道路——问也不问,便直接备下车马,将这个告密者送到了我面前。

一开始,我还十分奇怪,到底什么样的告密者,连房玄龄也处理不了。转念一想,我便明白了,房玄龄不敢处理的事,肯定是有关他自己的事啊。我即刻令刀斧手分列两旁,然后命告密者入见。“你到底要告谁?”“房玄龄!”“不出我所料,来人呀!”不需要多余的废话,我便下令左右将这个告密者立刻腰斩。而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也就成为了永远的秘密。

有些话,说出来之后,是不能装作没听到的。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缴获了一大批手下人暗通袁绍的书信。曹操怎么处理的呢?看都没看,便统统付之一炬。假如他一封封过目后再烧,众将心里会怎么想?还会感激涕零、誓死效忠吗?

房玄龄没有造反的理由,更没有造反的必要,这,我比谁都了解。不过,事情了结之后,我还是专门给房玄龄下了一道手谕,怪罪他不够担当,还专门嘱咐他:“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你自己处理了就是!”

小心翼翼做人做事,却挨了一顿骂。委屈吗?不委屈,我和房玄龄,只不过按照自己的本分在做事情罢了。这就是政治,这就是为人君者的御下之道。房玄龄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读懂规则、配合规则而已。除此,宠辱得失,皆是浮云而已。

       

房效冬 2011-09-17 19:19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唐代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房彦谦之子。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齐州临淄( 今山东淄博东北 )人 。“齐州临淄”只代表一个地方,前后有点不一,临淄的东北就是现在的青州,呵呵呵呵呵呵

房立博 2011-09-19 08:45
智能高超、功勋卓越的玄龄公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没有我们的玄龄公,哪有贞观盛世?


查看完整版本: [-- 李世民为何常常责难贤臣房玄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156437 second(s),query:3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