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房姓的来由 --]

房氏文化、房氏网、中华房氏网、天下无二房、房氏宗亲网、房氏、房姓 -> 房氏文化研究 -> 房姓的来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房露 2011-03-10 17:56

房姓的来由

一、 姓氏起源
"房"姓得姓于距今约4300年前,是帝尧的后代。帝尧为黄帝五世孙,名放勋。传说帝尧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帝喾封为唐侯。因此,他和他的部落又称为“陶唐氏”,简称唐尧。其后裔除房姓外,还有陶姓、刘姓和唐姓等。公元前2357年,尧20岁时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帮的君主,成为中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并被后人尊为五帝之一。在位98年,卒于辛巳年(公元前2259年),葬于阳城谷林(今山东省定陶县),享年118岁。帝尧为中华人文开基之祖(中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尧帝时期开始),也是中华房氏血缘始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唐尧盛世",并有"尧天舜日"的成语流传。
  帝尧生十子:监明(早夭)、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丹朱作为其"胤嗣子",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取名"丹朱"(意即"红上加红")。丹朱开通聪明(尧帝兄弟放齐称其"启明"),智慧极高,是世界围棋界始祖,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欠和顺("顽凶")和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乃翁("不肖")。而在那个年代,天下灾难频仍,"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尧重点培养了沉静内敛并有奇特孝行的舜,最终把帝位"禅让"给了后来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千秋万代化家为国"公天下"的典范。故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有诗<谒帝尧庙>赞曰: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亦致薰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丹朱公一开始被封于丹水,其封地在今天的河南,因其为尧帝长子,故河南至今仍有一个"长子县",该县还有"丹朱镇"及"丹朱大道"等名。据《路史·国名纪丁》载:帝尧崩,有虞氏帝舜封丹朱于房(在今遂平西南四十里的吴房故城),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礼乐加 之,谓之虞宾,天子弗臣……”的记载;《竹书纪年》(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竹简史书)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言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 自己远避于房也;后人在张家界虎龙洞尧帝凿像上也有一幅对联对尧作出这一矛盾选择的心态作了诠释:"要把丹朱放虎穴,旋忧赤子别龙楼.")。这说明因"禅让"之故,帝舜对丹朱及其家族不敢以臣下视之,对房人优礼有加。
同时,在尧的时代,围棋的另外一个作用是用于占卜,尧将帝位禅让舜,却把棋艺传给爱子丹朱,后世有人称尧此举是"传舜以王权,授丹朱以神权"。《竹书纪年》称其为"帝丹朱"。《山海经·海内北经》称大禹治水时,曾建造有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筑物:“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山海经·海内南经》称:“苍梧之山,帝舜葬於阳,帝丹朱葬於阴。” 丹朱未践帝位却享有帝号,说明其在当时身份崇高。
  丹朱嗣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为房氏开姓始祖。其后代遂为房姓。所以史书称:“尧帝世孙,因邑得姓。”
  得姓之后的房人氏族逐渐强大起来,夏、商之时,朝廷亦不敢等闲视之。周朝时周王室与房人曾屡通婚姻。《国语·周语》云:“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意思是说,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体,而生下了周穆王。周穆王是周朝比较有名的君王之一,可见房人因始于丹朱可上溯自帝尧 ,在周时还受到了尊崇。
  丹朱第36代孙房钟,周昭王时仍袭爵为"房邑侯",其子房沈。房沈第12代孙雅于公元前32年(西汉成帝末年)为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县东), 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房雅第11代孙为汉司空房植, 房氏在清河繁衍成为望族, 后又因南朝梁武帝时(公元502-557年间)房景伯在清河任过太守, 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房姓人原来最重要的郡望本是河南房邑,其在大禹治水时因洪水被毁),并有:
    【天下房氏 望出清河】
    【清河世泽 凌阁家声】
  以及"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房"之说(指刘张王三大姓的外姓来源较多,房姓只有一个来源--尧帝世孙房陵).

  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时期,清河房氏作为当地望族,一直保持着与清河崔氏等望族的通家之好。 到公元4世纪末,清河房氏与清河崔氏、平原刘氏、渤海封氏等家族因战乱迁移到山东半岛,成为慕容氏南燕国的上层家族。房氏家族没有卷入北魏和刘宋在山东半岛的争夺,一直到469年以前,他们对于入仕的态度飘忽不定:他们想保持实力,度过多事之秋,但在面对深入山东的入侵者时,又表现出彼此之间相当强的凝聚力。清河房氏到5世纪时一直是“世家大族”意义上的贵族,并不是门阀士族....


  南北朝后,由于周、隋、唐三朝对传统士(贵)族阶层在政治上打压,在用人上又以“开科取士”取代凭门第和族望选官任职的制度,象房姓这样的士族,仕宦不得为清望官,婚姻不得结高门第,政治地位、社会等级即因之而降低沦落。

  公元六世纪,长期蛰伏的房姓族人中终于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的房玄龄。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唐初一皇室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 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后世相书称其“龙目凤睛,三台位列。”)”(《新唐书·房玄龄传》)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89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房公,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玄龄公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又曾作【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
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 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
【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余风仙管流声】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不仅如此,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也无不首推房玄龄,名曰:"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就曾感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后来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写有关这段历史的评论时,全文抄录了以上文字。
  房玄龄一系于有唐一朝"五代三宰相":玄龄公四代孙房融相武后,房琯公相玄肃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获得中兴,备极荣光。
  中唐以后,由于房玄龄一支的衰落,房姓族人在整体上又仍保持着传统士族的清高和傲气,没有及时调整思路参加各类应试,也较少务工从商,而是大多选择了隐居乡野的消极避世态度,最终导致房姓在中唐以后大多为“农”业人口,在“士”、“工”、“商”等门类人才零落,在各地没有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反而成为常受欺压的小姓。

  进入当代以后,中华房姓奋发自强,无从获得家族扶持,仅凭借个人努力,在各个行业都涌现出大量杰出人才,并且大家对姓房都感到极其荣耀,对家族寻根活动普遍支持和积极参与。我们不难相信:在各地房姓的共同努力下,房氏家族终有再度中兴的希望!

房效冬 2011-03-10 20:04
辛苦了宗亲,难得你这么有心,谢谢!呵呵

房效冬 2011-03-10 20:06
尧帝葬于定陶县,为什么昌邑有个尧王冢呢,据说直径就要50多米的大墓,可惜一直没有去实地考察,今年一定去实地看看。

房梦桥河南 2011-03-11 09:19
看来房露最近是学了不少房家的历史!努力


查看完整版本: [-- 房姓的来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109170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