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请宗亲参与求证《史记》人物“房君”其人 --]

房氏文化、房氏网、中华房氏网、天下无二房、房氏宗亲网、房氏、房姓 -> 房氏文化研究 -> 请宗亲参与求证《史记》人物“房君”其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房恒贵 2011-03-09 15:23

请宗亲参与求证《史记》人物“房君”其人

                                                                                   古人之讹与今人之误: 蔡赐并非房君  
                                                                                                                  2007-1-10  房恒贵 发于网络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一句话:“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宋裴骃【史记集解】:汉书音义曰:“房君,官号也,姓蔡,名赐。”瓒曰:“房邑君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房,邑也。爵之於房,号曰房君,蔡赐其姓名。晋灼按张耳传,言“相国房君”者,盖误耳。涉始号楚,因楚有柱国之官,故以官蔡赐。盖其时草创,亦未置相国之官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豫州吴房县,本房子国,是所封也。  

     当代的很多学者、专家如柏扬等,包括蔡姓人,也都认为这里的“上蔡人房君蔡赐”是一个人---“蔡赐”,“房君”是蔡赐的封号,与“上蔡人”一样是“蔡赐”身份的定语之一。  


     我个人认为,以上关于陈胜"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一句,因断句和认识的原因,认定“蔡赐”即“房君”的判断似乎有误。我们来看《史记》原文:  

         “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张耳、陈馀至邯郸,闻周章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还者多以谗毁得罪诛,乃说武信君令自王。八月,武信君自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信君等家而发兵击赵。相国 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信君等家,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信君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  

     “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章邯已破伍逢,击陈柱国 房君,杀之。”  


      从以上第一段内容看,“上蔡人房君蔡赐”与“魏人周市”是同一句式,此为古人写书对尚无官职、爵位者的通常写法“籍贯+姓名”,再依下面两段关于“相国房君”、“上柱国房君”的写法,“上蔡人房君蔡赐”一句应断成“上蔡人房君、蔡赐”,是从上蔡出来参军的两个人。  

     另,上蔡曾是古代蔡国的土地,也曾有一部分属于尧帝子丹朱的封地“房邑”和后代小国“房国”、“房子国”,此国公元前529年被楚灵王所灭,后被封给吴王夫概作封地,改称“吴房”,“房国”不存,“房君”的封号此后也就不再存在,房姓人开始散布各地,上蔡一带也不少。因此蔡赐其人不可能是“房君”(封号),只能是“蔡君”,“房君”二字应是落籍当地一位房姓人的姓名,因“房君”、“蔡赐”二人同为“上蔡人”,故写在一起。同时按司马迁写史记的写法,如果一人有封号或爵位,一般不会在爵位前加“籍贯地”,而且“房君”的封号是以地名起的,与“上蔡”同,作为封号的“房君”一词已经涵盖了“上蔡人”的概念,没必要重复描述,不是史迁笔法。  
  
     以上古人与今人出现这样的讹误,主要是因其不知“房国”、“房君”与房姓人的关系,不知道秦以前即有“房”之一姓,因此想不到“房君”有可能是名字而不是封号或爵位,才出现了这样引起后人误解的断句。 一如李商隐因不知道“房星降世化八骏”是因房星是古房国的象征而周穆王是房家外甥,所以认为八骏对周朝是祸非福一样。  

     正确的断句应是“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柱国。”这样才能与后面两处的“相国房君”、“陈柱国房君”相对应。  
  
  
     以上看法是我依常理判断,还未从我们所收集的《房氏家谱》和其它资料中得到证实。此贴曾与蔡姓史研究人员探讨,未有结果,还需继续考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与找资料和研究,如有这方面的信息请提供给我们。谢谢。  



          春秋战国时代以至于汉,房姓在史书上的记载,除一位载于《战国策》的“房喜”外,几乎没有第二人,这位“房君”如能证实是房姓,则有助于考证房姓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的迁徙史。


房梦桥河南 2011-03-09 17:25
上蔡人房君  中的上蔡是否是现在的河南上蔡县?

房炳林 2011-03-10 16:09
根据我学习古文的心得,分析此段文章,房君应为房邑君王,职位称呼,不是具体一个人!相国、上柱国均为职位职务名称,该人名称结构应为:籍贯+官职+姓+名,是为对一个人的称呼,上下在文中才对称,否则,文句不通。再去找人是后话!
这段文章可给语文老师,老教师研读,帮咱理解。

房恒贵 2011-04-05 22:24
“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这个句子里,一是公元前529前,房国为楚灵王所灭,改为“吴防”,用于安置吴王夫概,那不论夫概是否蔡姓,“房君”一爵此后未见记载,更没可能改封蔡姓人做“房君”,叫“蔡君”倒有可能。  二是,“上蔡人”表明籍贯,如“房君”的意思是“房国之君”或“房地之君”,则也与籍贯有关,不可能一人有两个籍贯。而且,“房地之君”这名头一出,“上蔡人”就没必要提了。最重要的是,“上蔡人”表明就平民,“房地之君”则表明是贵族,一人不大可能既是贵族又是平民。而且,秦汉时期,柱国最多可以有8个。

因此,合理的解释,“房君”只能是人名。同时,后面两处提到的“相国房君”、“柱国房君”应该都是前职务后名字的句式,史书一般不会出现前职务后爵位的称呼,而且职务或爵位后都得有名字,如“房君”是爵位,次人就没了名字,不合常理。

欢迎讨论。

房恒贵 2011-05-06 15:04
湖北嘉鱼《清河堂房氏宗谱》谱序中记载:“房陵之三十五世房钟,事燕昭王,采于灵寿,属真定府。秦时房君,陈涉以为相国。”印证了我的猜测。

房恒贵 2011-05-06 15:28
       这说明远在房玄龄之前800年,房姓人已有宰相。

     也说明,中国历史上两次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农民起义军里,房姓都起了关键作用,一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首倡义举的陈胜吴广起义军中的相国、上柱国房君;一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中首倡义举的瓦岗寨起义军中的长史(相当于军师)房彦藻(房玄龄的长辈)。

    可惜了,房君没能坚持到 刘邦 出山;房彦藻也没有坚持到李渊登基。要不,中国历史上必有他们两人的一席之地了。

房炳林 2011-05-06 17:36
引用第4楼房恒贵于2011-05-06 15:04发表的 :
湖北嘉鱼《清河堂房氏宗谱》谱序中记载:“房陵之三十五世房钟,事燕昭王,采于灵寿,属真定府。秦时房君,陈涉以为相国。”印证了我的猜测。

房陵之三十五世房钟,事(侍奉)燕昭王,采于灵寿,属真定府。秦时(册封为)房君,陈涉以(认、拜)为相国。”此处房钟为本名,房君还是房地(吴房)君侯官位名称,也无不可。
房钟能为房君,菜赐故也能被册封为房君。
欢迎拍砖

房恒贵 2011-05-06 18:00
炳林兄:

1.  这个谱中的“燕”字不是太清,还要核实。 据清白堂《房氏宗谱》):“吾宗得姓,肇自陶唐。。。。。。。周成王三十三年,命王世子如房逆女,房伯 祈,归於宗周。至昭王,复娶於房,曰房后,皆其裔也。”根据“夏商周断代史”考证,周昭王是公元前995年左右的人,在位19年。周穆王是昭王的儿子。另有文献记载,房钟是昭王之臣,是周穆王的舅舅,周穆王曾在东巡时到过房国,看望过舅家。那房钟所处年代距秦末,约780年。
    房钟 如是“事燕昭王”,则“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79年即位。”房钟 如事 燕 昭王,表明是在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79年之间。 这又与房国灭亡时间冲突。

2. 公元前209年(时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在陈建立了政权,但不到半年即遭镇压(过程),说明燕昭王时的“房君”,不大可能在陈胜、吴广起义时还生龙活虎地活着还能打仗。

3.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是郡县制,没有分封诸侯王一说。 秦朝统一六国前,房地不属于秦朝领地。

4. 公元前529年,楚灵王灭“房”后,将原房子国改封吴王夫概,更名“吴防”,房国已经不存在,也没有封新的“房君”或“房侯”的记载或可能。

5. " 楚灵王灭陈以后,又筹划灭蔡。周景王十四年(前531)三月十五日,楚灵王设宴招待蔡灵侯,却暗中埋伏,经过长期的攻打,楚军终于攻破蔡都。" 与“房”国同时存在的有“蔡”国,蔡赐如果有机会为君,应该是“蔡君”,不应该是“房君”。


    欢迎大家找证据证伪或证实。


查看完整版本: [-- 请宗亲参与求证《史记》人物“房君”其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137147 second(s),query:3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