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房玄龄同门师友辨伪(文摘) --]

房氏文化、房氏网、中华房氏网、天下无二房、房氏宗亲网、房氏、房姓 -> 房玄龄研究 -> 房玄龄同门师友辨伪(文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房明毓 2009-03-14 09:25

房玄龄同门师友辨伪(文摘)

房玄龄同门师友辨伪(文摘)


《名公法喜志》卷二
  明 夏树芳辑

王仲淹
  王通。字仲淹。龙门人。既冠。慨然有弘济苍生之志。西游长安。上太平十二策不见用。作东征之歌以归。乃读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者。京兆杜如晦。赵郡李靖。河东薜收。中山贾琼。清河房元龄。钜鹿魏征。太原王圭温彦博。咸称北面受王佐之道。大业十三年有疾。闻炀帝被害。泫然而兴曰。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也。命也。遂卒。尝为中说以拟论语。其周公篇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孔子之罪也。玄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皋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或问佛。文中子曰。圣人也。曰其教如何。曰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
(癸亥) 三年文中子王通。既冠慨然有济世之志。西游长安见帝。坐大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十有二道。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恢恢乎运天下于掌上。帝大悦曰。得生几晚。天不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时将有萧墙之忧。通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者。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如晦。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元龄。钜鹿魏征。太原王圭温彦博。颖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余往来受业者千余人。大业中累征不就。十三年疾病闻江都有变。泫然而兴曰。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命也。遂卒。门人谥曰文中子。尝为中说以拟论语。其周公篇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孔子之罪也。玄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或问佛。文中曰。圣人也。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又曰。观皇极谠议。三教于是乎一矣。通弟绩亦著书。号东皋子
(二十五) 文中子讲道于白午之磎。弟子捧书北面环堂成列。讲罢程生退省于松下。语及周易。薛收叹曰。不及伏羲氏乎。何辞之多也。俄而有负苓者。皤皤然委担而息曰。吾子何叹也。薛收曰。叟何为者而征吾叹。负苓者曰。丽朱者赤。附墨者黑。盖渐而得之也。今吾子所服者道。而犹叹。是六腑五脏不能受也。吾是以问。收曰。收闻之师。易者道之蕴也。伏羲画卦而文王系之。不逮省文矣。吾是以叹。负苓者曰。文王焉病。伏羲氏病甚者也。昔者伏羲氏之未画卦也。三才其不立乎。四序其不行乎。百物其不生乎。万象其不森乎。何营营乎而费画也。自伏羲氏泄道之密漏神之几。分张太和磔裂先气。使天下之智者诡道逆出。曰我善言象而识物情。阴阳相磨远近相取。作为刚柔同异之说。以骇人志。于是知者不知而大朴散矣。则伏羲氏始兆乱者。安得羸叹而嗟文王。负其苓而行。追而问之居与姓名。不答。文中子闻之曰。隐者也
石室论曰。宋司马文正公曰。文中子云。佛圣人也。审如文中子之言。则佛之心可见矣。弟今言禅者。好为隐语以相迷。大言以相胜。使学者伥伥然益入于迷妄。因广文子之意。作解禅颂六首。果如此言虽中国亦可行矣。不然则吾所不知也。其卒章曰。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噫文正公继孔孟荀杨为大贤者也。庸有不知佛哉。观其颂则文正公平生所为。皆佛菩萨之心也。特禅之一法。虽吾门亦标表以为教外别传。自非积三二十年息心绝虑。则莫能究其旨。谓之隐语大言。似是而实非也。何则东皋子犹以伏羲画卦泄道之密漏神之机分张太和磔裂元气使知者不知大朴散矣。矧不立文字之禅。直指人心。于语言形迹之表。讵可常程义理而求其言说耶。是不独文正公。文中子杨孟诸贤。未暇留神。吾徒传教大法师辈。固有不知而兴谤者。故先德云。千人万人中捞摝一个半个而已。夫岂易信也哉

[古籍经典]王通《中说》节选

    子曰:“杜如晦若逢其明王,于万民其犹天乎?”董常、房元龄、贾琼问曰:“何谓也?”子曰:“春生之,夏长之,秋成之,冬敛之。父得其为父,子得其为子,君得其为君,臣得其为臣,万类咸宜。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杜氏之任,不谓其犹天乎?吾察之久矣,目光惚然,心神忽然。此其识时运者,忧不逢真主以然哉!”

    子曰:“义也清而庄,靖也惠而断,威也和而博,收也旷而肃,琼也明而毅,淹也诚而厉,玄龄志而密,徵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叔达简而正。若逢其时,不减卿相,然礼乐则未备。”

  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曰:“无私。”问使人之道。曰:“无偏。”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问礼乐。子曰:“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焉,非尔所及也。”
  或问杨素。子曰:“作福作威玉食,不知其他也。”
  房玄龄问郡县之治。子曰:“宗周列国八百余年,皇汉杂建四百余载,魏、晋已降,灭亡不暇,吾不知其用也。”

    房玄龄曰:“书云霍光废帝举帝,何谓也?”子曰:“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也。”

    房玄龄问史。子曰:“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问文。子曰:“古之文也约以达,今之文也繁以塞。”

    房玄龄问:“田畴,何人也?”子曰:“古之义人也。”


有人说房玄龄、魏征等并非王通弟子:

王通
中华五千年 2007年09月10日16:46 (来源:艺术中国)
【简 繁 大 中 小】【收藏此页】【打印此页】【关闭】
  王通,字仲淹,生干隋文帝开皇四年( 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年)。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王通,《隋书》无传,新、旧《唐书》王绩、王勃、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然皆极简略,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参考其它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

  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 603),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孔子的“六经”,据说曾经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经过一番研究,王通自觉很了不起了,便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显然是胡拉硬扯的伪造。

  王通好自求名,模仿孔子作《续六经》,在河汾讲学时,便以“王孔子”自诩。这样一个华而不实的人,他的《续六经》自然不会有什么学术价值,所以在唐代就大多散失无存了。今存《元经》一书,题王通撰,薛收传,阮逸注,实出于伪造,前入辨之已明。

  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说》一书。《中说》一书,有人疑其为伪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虽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不过,此书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里后,福寺对其重新分类编排,在这个过程中,加进了许多吹嘘王通的不实之词,以至后人疑其为伪作。其实,《中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朱熹就讲过:“《中说》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也煞有好处。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会假得许多,须具有个人坯模,如此方装点得成。”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关资料:

王通,生干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
房玄龄,生于北周武帝建德八年(公元579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房玄龄长王通5岁。
按王通“九年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者。京兆杜如晦。赵郡李靖。河东薜收。中山贾琼。清河房元龄。钜鹿魏征。太原王圭温彦博。咸称北面受王佐之道。大业中累征不就。十三年疾病闻江都有变。泫然而兴曰。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命也。遂卒”之说。若果真房玄龄师王通,则应是大业9年-13年之间。是时,房玄龄是35-39岁,王通则为30-34岁。其间: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四月﹐炀帝二征高丽﹐围辽东城﹐不下。房玄龄父房彦谦征为司州刺史。从驾渡辽,监扶余道军。六月,杨玄感起兵反炀帝于黎阳﹐围逼东都﹐炀帝被迫撤兵。八月﹐玄感兵败被杀。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房玄龄父房彦谦出为泾阳县令,未几而遘疾。粤以其年岁次乙亥五月壬辰朔十五日景午,终於官舍,春秋六十有九。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翟让推李密为魏公﹐据洛口。四月﹐瓦岗军进逼东都﹐与王世充相持。五月﹐李渊起事于晋阳,七月﹐进军关中。十一月﹐攻占长安﹐立代王侑为帝。房玄龄“杖策谒于军门”,投奔李世民,温彦博推荐,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房炳林 2009-03-14 17:31
拜读了!!谢谢!


查看完整版本: [-- 房玄龄同门师友辨伪(文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125091 second(s),query:3 Gzip enabled